![]() |
四大名著我独独最喜欢那《西游记》,年少浅读,成人再阅,常读常新,是我翻来覆去拿来评赏的瑰宝。可近日突然听闻有一纪录片是真正在讲历史上西天取经这件事儿,与《西游记》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大相径庭,我怀着忐忑的心点开了它,却在结束时为那对理想信念永不放弃的西行精神深深折服。
“大师兄,师傅被妖怪抓走了!”
“二师兄,师傅被妖怪抓走了!”
……
在《西游记》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,唐僧似乎只有两种存在方式,要么就是被妖怪抓走了,要么就是在被抓走的过程中。看纪录片《玄奘之路》,是一个常识更新的过程。旧日那个迂腐孱弱的唐僧印象在逐渐淡出,代之以一个智慧而孤独、德高而执着的信徒模样盘踞脑海,想起便几分动容。
纪录片《玄奘之路》尽最大努力为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玄奘法师,为求了义的大乘佛法,他不顾朝廷的禁令偷渡玉门关,穿越雪山荒漠,前后历经十九年时间,足迹遍布一百一十个国家。在异国他乡他获得了无上的尊荣与敬仰,却仍不忘初衷,带着包括《大般若经》和《瑜伽师地论》等佛陀和弟子们的经典返回祖国。
在大漠上,玄奘曾因过度饥渴出现幻觉,面对眼前的黄天大漠,玄奘也曾动摇,但想起曾立下的誓言“不求得大法,誓不东归一步”坚定的玄奘毅然向着大漠走去。
在险峻陡峭、直插云霄、冰雪终年不化、海拔五、六千米的雪峰上,空气稀薄、崎岖险阻、风雪杂飞,玄奘的队伍牺牲近半,他几度晕厥,却依旧没有想过回头。
他容貌俊堂,学识广阔,聪慧有礼,口才甚好,极具人格魅力,但性情寡淡,却在佛祖面前天真的像个孩子。
他可以用十九年时间西行取经,用一步一步,最笨最艰辛的方法,去追求自己的信仰。
可试问人生又有几个“十九年”?
在今天这个时代,我上网随手一搜,就能看到古今中外无数的典籍,我再也不用像玄奘一样,要花19年时间,5万里路,一步一步,过雪山越草地,才能背回657部书籍。
我不用“取经”了,甚至非得要实地探访些什么,在这个地球上,怕也是没有一个星期到不了的地方。
身处这样一个所谓的现代化时代,在一千三百年后,我再也无法,也不必去体验玄奘求学所付出的代价了。
但相比玄奘,我却没有学到些什么。
我没有玄奘的笃定,更没有他的坚韧,更不必说,也不能像他一样,看到被泥土埋到胸膛的菩萨像,痛哭流涕。
生活中能做到他这样的人太少了。
一生一事,一事一生。
鲁迅先生写过这么一段话:
“我们自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……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‘正史’,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,这就是中国的脊梁。”
舍身求法的人,首先就有玄奘。
突然想到那座慈恩寺里的大雁塔,在它的南面,树立着一座高耸的雕像,总是在每个夜晚,注视着眼前盛世繁华的大唐不夜城。
只是不知道,会有多少游客,叫他“玄奘”,而不是“唐僧”。